我國潔牙護齒的習慣開始得很早,從一些歷史文獻中看,早在先秦時期,人們就有了漱口潔齒的習慣,《禮記》中就有“雞初鳴,咸盥漱”的記載,說明當時人們已有早晨漱口的習慣,又有“虛口”的記載,“虛口”是指飯后用酒漱口的意思,可見秦漢時期,人們已有了飯后潔牙護齒的衛(wèi)生習慣。《詩經》中用“齒如瓠犀”來形容美女的牙齒整齊潔白,反之則用“齟齬”來形容牙齒的參差不齊,也可反映出當時人們潔牙護齒的意識。
在隋唐以前,古人多采用剔牙和漱口的方法來清潔牙齒。根據考古文獻記載,大約在1700年前的晉代,人們就有用金屬制的“剔牙簽”來清潔牙齒。含漱法更是古人普遍采用的護齒方法,zui早的漱口劑主要有清水、鹽水、濃茶、酒、醋等。
到了隋唐時,比較流行的潔牙護齒的方法有兩種。一種是通過咀嚼楊柳枝來清潔牙齒,稱為“楊枝揩齒法”,人們咀嚼芳香植物的嫩枝,既能保持口腔清新,植物嫩枝分出的纖維,也能起到清潔牙齒和牙齦的作用,當然,使用的植物并非只有楊柳枝,人們往往因地制宜,尋找身邊合適的潔牙植物,槐樹枝、桃樹枝、葛藤等都可以作為潔牙的“齒木”來使用,在沒有牙膏的時代,通過咀嚼植物來潔齒,是一種比較方便實用的方法,古語“晨嚼齒木”,即源于此。
另一種方法則是用手指揩齒以保持口腔清潔,稱為“手指揩齒法”,一般是用右手中指作為刷牙工具,潔牙劑則多用鹽或藥物散劑。
唐代醫(yī)學家王燾所著的《外臺秘要》中記載了刷牙劑的制作和使用方法,指出“每朝楊柳枝頭咬軟,點取藥,揩齒,香而光潔”,可見這一時期已出現了中藥牙粉,可算是現代藥物牙粉的前身。
兩宋時期,潔牙工具和方法又有了進一步發(fā)展。在宋太宗下令編纂的《太平圣惠方》中,記有“藥膏藥齒法”的潔牙方法,即用柳枝、槐枝、桑枝煎水熬膏,加入姜汁、細辛等,用來擦牙。后來又在藥膏中加入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藿香等清熱解毒的中藥,不但能去除口腔異味,還有治療口腔疾病的功效。
宋代時,“牙刷”一詞已經出現,同時植毛牙刷在這一時期也較為普遍,有了專門制作和經營牙刷的店鋪,南宋嚴用和在《濟生方》中記載道:“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,皂角濃汁揩牙旬日數更,無一切齒疾。”兩宋以后,基本沿用舊有的潔齒方法。
直至19世紀以后,西方醫(yī)學的傳入,我國人才開始流行使用西方的牙刷和牙粉。時至今日,各種品牌的牙刷和牙膏琳瑯滿目,人們也有了無數的選擇,然而傳統(tǒng)的潔牙護齒方法,仍有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。
熱詞:牙刷機械,植毛機,牙刷包裝機,牙刷磨毛機,切毛機,牙刷植毛機,磨毛機